短书

注册

到底什么是知识付费?

2019-03-06 10:52:15 - 短书

    2016年被定义为知识付费元年,近两年暴涨的关于知识付费的讨论。让我们误以为只有这两年知识才是收费的。

 
  事实上,知识、优质的内容自古以来都是要收费的。之所以会有知识免费的错觉,其原因来自于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信息爆发式增长,海量的免费信息都在网络上,一键就可以搜索。免费信息的泛滥,品质良莠不齐,人们通过知识付费的方式买回自己的注意力。说白了,知识付费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你的时间成本。
 
  很多人诟病知识付费没用,只是买个安慰感。其原因在于“学习从来都是自个儿的事”。知识的使用价值从来都是取决于学习者。说到底,终身学习是每个积极上进的人都应持有的态度,知识付费只是简单的聚合信息的渠道,但自我转化这一个步骤,没人会为此埋单。
 
  到底什么是知识付费?
 
  首先,到底什么是“知识付费”?
 
  第一个关键问题是,当我们说“知识付费”的时候,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付费?
 
  是为“知识”吗?
 
  从古到今,知识的供给者有两类人,第一类人把世界的未知变成人类的已知,第二类人把人类的已知变成个人的认知。
 
  什么意思?
 
  我们要想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,首先得有个探索的过程。
 
  科学家、发明家和哲学家等等,是他们通过探索,掌握一些规律性的、知识性的东西,拓展了人类所能触达的知识边界。
 
 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谬误,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会得到修正,整个已知世界的版图在迭代中不断扩大。
 
  这就是第一类人,他们正在把世界的未知变成人类的已知。
 
  知识从未知到已知,是个“发现”的过程。一旦发现,这个知识就变成了全人类的财富,并不需要个人为此付费。
 
  但是人类的已知并不会自动变成每个人的认知。
 
  所以还需要第二类人,把已经被发现的知识,例如勾股定理、牛顿力学定律、经济学需求定律等等,变成你个人的认知,这需要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就是“教育”,我们为这个过程而付费。
 
  从小学到高中,甚至到大学,我们学到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都能够免费搜索到,但我们还是必须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和学费到学校去学习,就是因为这个教育的过程是有难度的。
 
  所以今天我们说的“知识付费”,并不是在为“知识”而付费,而是为“获得知识的过程”,也就是“教育”而付费,我们是把钱付给了帮助我们转化知识的人。
 
  知识付费的从业者,最重要的能力,不是创造知识的能力,而是传递知识的能力。
 
  现在可追溯的信息里,知识付费概念的正式提出者,是果壳创始人姬十三。但是发展历史却很早了。
 
  从2013年开始,罗振宇在罗辑思维尝试推出付费会员,被行业人认为是知识付费的萌芽, 整个行业在2014-2015年开始发展。
 
  直到2016年上半年,付费语音产品分答问世,王思聪的加持,罗振宇的得到上线,整个行业被点燃引爆。
 
  转到2017年,知识付费更是进入整个行业的大年。分答、知乎Live、得到等早期玩家开始发力。之后,看到了红利的大公司、自媒体也纷纷入局。
 
  那么我们在为什么而付费?
 
 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,用户会为获得什么样的知识而付费?
 
  “知识付费”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,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生产者都能够以此获得更多收入。
 
  在“得到”及其他知识付费平台上订阅量排名靠前的优质内容生产者,包括薛兆丰、宁向东、梁宁、香帅、吴晓波等,他们在“知识付费”兴起之前,本身就已经是头部内容生产者,是所在领域的顶级专家。
 
  这些人的能力是早就被市场验证的,而且他们所生产的精华内容,是非常“昂贵”的。
 
  比如,原来想要听“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”,你需要先考上北大;邀请吴晓波到企业讲课,几十万一次的费用也并非一般中小企业所能承担。
 
  而现在有了互联网,有了音频内容分发机制,使得增加一个听众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,理论上用户数量就是无限多。
 
  这带来一个有趣的结果,就是如果用户数足够多,每个用户可以在支付非常低费用的条件下,接触到原来难以承担的优质内容,而内容生产者的收入不会降低。
 
  这样其实就是把过去很贵的东西变得便宜了,但并不是说过去免费的东西终于可以收费了。
 
  对知识付费的这一点认知非常重要:知识付费,不是让免费的东西终于可以收费了,而是让很贵的东西终于可以便宜了。
 
内容转自网络,仅供免费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删除,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。 
 
更多知识付费资讯请点击知识付费资讯 
【关于短书】 短书是专注于为教育和内容工作者提供的SaaS型服务平台, 包含内容付费、在线课堂、教学直播、内容电商、招生营销、客户管理、社群运营、数据分析等八大模块,协助客户打造线上品牌、完成用户沉淀、实现商业价值。